同路人分享 「抱住你,我唔駛驚」- 遺物轉化協助喪親者面對轉變和哀傷
接到陳婆婆的個案時,她已到癌症晚期。社工一直給予她女兒林小姐照顧晚期病人的情緒及實務支援。到陳婆婆離世後,社工與林小姐進行哀傷輔導。林小姐本來定居美國,因媽媽患癌才回港照顧,待完成媽媽的喪禮後她需馬上回去。但她太捨不得媽媽,想過把媽媽的骨灰和「神主牌」帶回美國,無奈地並不容許。於是社工提出「遺物轉化」這個概念,可以幫她用媽媽的衣服拼湊縫製成一個物品,讓她可以帶回美國。 「遺物轉化」這個概念是源自澳洲的Mary Burgess的”Woven Memories”,她是一名編織工藝家。她將逝者的衣物的毛線拆開,再以它重新編織成毛氈、袋子、頸巾等。她相信這個新的作品可以幫助喪親者轉化哀傷、意義和與逝者的關係,並藉著它的陪伴,帶著對離世的親人的愛、回憶和思念面對將來。 林小姐覺得這個概念實在好得無比,從來沒有想過可以用這種形式把媽媽「帶回家」。她在收拾媽媽的遺物時,挑選了一大袋媽媽的衣物到中心。社工和她都珍而重之地檢視每一件衣服。在揀選媽媽衣物的過程中,林小姐娓娓道來每件衣物的「故事」- 媽媽最喜歡穿灰色衫、這件是睡覺時穿的、那件是去街才穿的…… 社工和林小姐懷緬她與媽媽過往很多難忘的事。有開心的、也有令她落淚的。當中她分享了一個難忘的片段:「有一次給媽媽打電話,打了很多遍她也沒有接。於是我急慌了,連忙坐的士回家看媽媽。我看到媽媽一動不動的躺在床上,大聲喊她大力搖她也沒有反應,以為她死了,抱著她哭得很傷心。那時媽媽醒過來,在我耳邊說:『傻女,唔駛驚,我無事』。原來媽媽只是服用了嗎啡所以沉睡了。」林小姐說當憶起媽媽那句「唔駛驚」和抱著媽媽的溫暖,她的心便安穩了。
雖然陳婆婆已經離世,希望林小姐抱著咕𠱸時都會回憶起與媽媽的溫馨點滴、感受到媽媽以往抱著她時的溫度,就像媽媽在耳邊講「唔駛驚」。
希望透過「遺物轉化」林小姐與能媽媽有持續性相連(continuing bond) — 人雖走,情常在


在化療時,我精神好些會到公園散散步,而大多數時間都會留在家,做些手工藝。這個手工娃娃就是我們三婆孫合作製作出來,我們從一條毛線開始編織,有閒時坐在一起鑽研,經過一段時間,就完成了這個作品。 做手工藝減輕了不少我在化療時的不適,因分散專注力,幫助我輕鬆面對。同時參加了「攜手同行」癌症家庭支援計劃舉辦的活動,認識到其他同路人。他們的經驗分享、彼此支持。令我更有信心面對療情。幸好又有女兒和孫女陪伴,我已安然渡過了療程。 我鼓勵其他患者 : 「 對! 病患時,的確害怕 ! 的確無助 ! 但我們可以找些自己喜愛的活動/興趣令自己開心!日子也過得容易一點! 乳癌同路人義工 -- 陳妙霞 |